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意见》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高等学校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促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高校新的责任和义务。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广大师生员工不断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大学文化集中体现着大学的价值追求、精神传统、办学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特征,是高等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和管理作风的集中体现。大学文化主要涵盖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方式。这几个方面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大学文化,将以其先进性和创新性引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社会文化的不断创新;以其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师生。良好的大学文化,对于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大学文化建设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还不高,对文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文化自信还不足,对我省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认识还不充分、开发利用还不够;文化视野还不开阔,文化与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不够;文化创新能力还不强,品牌意识比较弱,特色还不够明显。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使大学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物化于境,进而以大学文化建设来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提供文化支撑。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与时俱进,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彰显不同大学的个性化特征。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师生所认同,积极践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普遍增强;广大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诚实守信、重德尚礼、知行合一,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和形象建设成效显著,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辐射功能以及服务地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1.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切实抓好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国情、省情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心和信念。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强化诚信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不断强化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廉洁教育。
2.凝练、弘扬和传承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共同理念、历史传统和价值取向的总称,集中体现了师生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等。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要站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的高度,以体现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为重点,加强对办学思路的梳理与归纳,形成先进、清晰的办学理念;凝练概括出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特质、符合大学办学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的校训;总结提炼能够体现师生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的校风。使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系统推进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是维系大学内部运行、以及维系大学与外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条例、规定、管理制度等,是大学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要制定和完善大学(学院)章程,明确办学宗旨,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党委会(或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室(或校务委员会)及党委书记、校长在学校发展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实现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授和各种学术组织在学校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授治学、学术自由;建立能很好的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防止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实现两种权力的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学的繁荣与发展;完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服务等各类人员的竞聘、晋升、奖惩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阳光治校,实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使学校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不断推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改进思想作风,强化理论学习,密切联系群众,在师生中树立起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行为风范;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争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楷模;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德智体美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高校管理和服务人员中,倡导“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培养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养成公道办事、热情服务、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
5.大力推进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和大学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其存在形式包括学科专业、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各种办学条件等。要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体系,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提升校园环境育人功能上狠下功夫,打造健康高雅的场馆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景观文化,使人文美、艺术美、自然美相协调,增强师生员工对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要重视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将公益性的文化场馆设施建在高校,积极探索双向受益、合作共赢的大学文化服务公益文化建设的机制和途径。
6.扎实推进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自然与社会协调演进的一种状态。强化生态文明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师生中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开展创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等活动,在大学生中倡导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切实发挥高校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学生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7.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努力建设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战略主题,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创新理念,落实措施,强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要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强对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研究,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着力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水平;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8.积极推进大学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学是文化传播、交流和融合的中心,开展大学文化交流对提高师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开放性优势,使大学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充实自身,保持大学文化的先进性;要结合本校实际和优势,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学习、培训和研修等交流活动;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群体优势,积极开展不同文化背景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增进师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培育学生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怀和跨文化学习研究的能力,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9.努力打造大学文化建设特色品牌。要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结合本校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文化传统,积极开拓文化建设新阵地,创设文化建设新载体,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要求,着力打造具有陕西地方特色和高校自身特点的文化建设精品项目,力争形成我省大学文化建设的品牌和亮点。“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要以创建文明校园为抓手,制定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把创建过程作为重点,坚持从创建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文明教室等基层基础工作做起,教育和引导师生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断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有品位、高格调的文化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是展示我省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要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精心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努力打造大学文化建设特色品牌。
10.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高大学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平台;要按照教育部“回应社会关切,务求宣传实效”的总体要求,把创新方式、建立队伍作为大学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力拓展文化建设舆论宣传阵地,切实办好校报、电视、广播、宣传栏等,积极开发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在报道角度上要努力寻求文化视角,在报道内容上要努力寻求文化因素,在报道方式上要努力寻求文化表达,切实发挥新闻舆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要加大对大学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和创新方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热点问题引导;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反映机制,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强化网络舆情分析和研判,为我省大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完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高校要成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文化建设工作。要强化工作落实,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学等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
健全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和研究机制。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相关文件,使大学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要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总结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大学文化重在建设,学校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把大学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重大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日常经费不少于生均经费的百分之二,确保大学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督导检查。重点督查学校是否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是否制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制度;是否有文化建设专项经费以及经费投入使用情况;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文化建设情况;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物质文化建设情况;文明校园创建、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培育情况;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创新情况;文化建设的特色等等。
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并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