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保障改善民生,迈出社会建设新步伐
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社会建设是根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和谐陕西建设,努力使全省人民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一是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增收富民是现阶段全省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各级工作的基本着力点。要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认真贯彻中央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加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推进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因地制宜促进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让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加强物权保护。引导群众增加家庭财产、争创殷实家业。
二是不断提升就业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统筹解决高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进城落户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型企业,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强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切实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加快完善社保体系。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力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两年内覆盖城乡全体人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基本覆盖所有从业人员,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加大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健全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波动联动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老龄、残疾人等工作。
四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加强学前教育,基本解决“入园难” 问题。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高等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支持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增强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体系。
五是加快医疗卫生发展。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努力使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兴办医疗机构。实施乡村医生万人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健全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长效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预防,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是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和谐稳定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精细化服务、网格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保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坚持利益分析方法,强化和谐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树立多边受益、共生共济、合作共赢理念,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求同存异、化异趋同,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强化维稳第一责任,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落实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回访制度,全面推行重大工程和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群体服务,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深化平安陕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