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4月20日,在西安工业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2025兵器创新大会在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隆重开幕,会议以“兵器新质战斗力与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兵器首席、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等近1000位专家学者,专题交流兵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大会开幕式由校党委书记侯成义主持。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芮筱亭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西安工业大学与中国兵工学会共同主办“兵器创新大会”,主要目的是为兵器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尤其是在目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下,建设先进的兵器科技工业体系,我们只能在自身技术创新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主动创新,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会议要办成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挖掘人才的中国兵器领域水平高、影响力大、对兵器行业和学科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学术盛会。

大会开幕式后进入主旨报告阶段,大会特别邀请国际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陈光教授,国际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教授,西安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兵工学会新能源装备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十四五新能源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潘洪革教授,中国极地中心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太原理工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孙宏斌教授等权威专家带来精彩报告。主旨报告阶段由西安工业大学副校长陈建主持。

陈光院士作题为《凝固相变研究及其新进展》报告,在智能材料设计领域,所开发的梯度凝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高强韧钛合金制备,取得原创、颠覆性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为我国装甲材料升级提供新路径。

赵祥模教授作题为《虚实融合的自动驾驶测试技术体系创新与实践》报告,所开发的动态场景生成算法已实现对复杂战场环境的仿真建模,虚实融合/自动驾驶/测试技术体系为新型无人作战平台等协同决策测试提供重要支撑。

潘洪革教授作题为《储氢材料及其应用》报告,针对兵器装备典型场景迫切需求,所开发的低温吸附储氢系统已通过-40℃极寒环境测试,在氢动力无人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孙宏斌教授作题为《新能源网络调控技术及其兵器应用展望》报告,所提出的“能源互联网+智能微电网”的双层架构,实现了分布式能源与武器系统的动态匹配,为兵器行业应用提供新方案。

兵器创新大会设置“智能光电及应用”“先进加工与检测技术”“先进材料技术”等8个分论坛,共计邀请100多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6所高等院校、20个科研院所、25家企业的科技工作人员参加交流。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发合、副校长陈建、副校长闫莉、副校长王鹏分别出席分论坛活动。
“智能光电及应用”分论坛围绕前沿光子学应用技术、先进光学制造与微纳光学技术、光电探测技术等方向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推动智能光电技术进一步服务兵器行业发展。

“先进加工与检测技术”分论坛聚焦精密电解加工、复杂构件抛光、精密齿轮测量等前沿发展与创新应用,围绕兵器制造中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等开展学术研讨。

“先进材料技术”分论坛围绕我国新型武器装备对新材料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在火炮身管寿命、轻量化、电磁防护等方面的新成果,进一步加深企业需求和高校技术研究之间的交流。

“自主系统与孪生共智”分论坛围绕自主智能控制、多模态感知与决策、多智能体集群控制系统和数字孪生等等方面开展学术研讨,增进了兵器行业与自动化研究学者的联系。

“兵学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重点展示了中国传统兵学智慧,为“兵学文化传承创新”学科平台建设出谋划策,助力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

“智能探导与毁伤技术”分论坛聚焦智能探导与毁伤技术前沿发展与创新应用,围绕空间目标雷达成像、激光制导新方法、智能引信新概念等开展技术交流与产业互动,为国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学科建设”分论坛以“聚焦前沿、智力集聚、交叉融合”为宗旨,围绕“兵器学科发展”和“国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兵器学科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国防事业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

“智能‘人-机-环’前沿”分论坛聚焦智能装备技术和高效人机环技术,共同探讨了人机工程仿真、神经人因技术、智能人机交互心理物理机制等最新应用、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大会为兵器领域创新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有力促进我国兵器行业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西安工业大学作为西部兵器教育与科研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彰显了服务国防建设与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未来,随着强军拓民战略的深化,学校将贡献更多新质战斗力生成,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提供双重支撑。
文、图:尚甜甜 审核:朱学亮 编辑:毛逸彬